龙8-long8(中国)唯一官方网站-科技领航站

“一村一品”生万金-Long8

“一村一品”生万金

发布时间:2025-03-31点击数:

  

“一村一品”生万金(图1)

  武陵山脉深处,鹤峰县铁炉白族乡处处涌动着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。这个曾被重重大山锁住发展的少数民族聚居地,依托“万企兴万村”行动,以“一村一品”激活发展动能,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。

  铁炉白族乡地处鹤峰县东南部,当地茶叶、椪柑、水稻、辣椒、柚子、枇杷等特色产业资源丰富。2024年,细杉茶叶、碉堡椪柑、三旺水稻年产值突破1.5亿元。

  “以前采茶为糊口,现在采茶能致富。”3月28日,走进铁炉白族乡细杉村千亩有机茶园,白族姑娘蔡莲芳指尖翻飞采摘明前茶,“现在鲜叶收购价每公斤80元,是普通茶的3倍。”这番改变源自该村十年磨一剑的绿色产业升级。

  作为国家首批传统村落,细杉村产业结构单一,世世辈辈以茶叶为主要经济作物。而在2014年,细杉村的茶叶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
  “当时,茶叶农残超标,导致茶价暴跌,全村人守着金山过穷日子。”细杉村原党支部书记刘志大回忆。

  危难之际,鹤峰县红辉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朝辉来到村里,提出有机茶转换的思路。long8平台使用教程起初,许多茶农对此持怀疑态度,刘志大记忆犹新:“当时不少茶农担心不用化肥农药,茶叶产量会下降,而有机茶又卖不上价。”种种顾虑横在茶农心上。

  为了说服村民接受有机茶绿色改革,党员干部带头禁用农药化肥,并挨家挨户上门走访。在一次次的协商中,村民共同制定《细杉村有机茶管理办法》,组织村民监督小组日夜巡查,建立“黑名单”制度严惩违规者。

  同时,鹤峰县红辉茶业有限公司也主动参与改革,为茶农提供技术指导、农资供应等服务,并通过“公司+农户”模式,带动全乡718户2335名茶农完成有机改造,增收致富。

  随着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,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边远村落成了鹤峰县率先完成茶叶有机转换的“样板村”。

  自2014年至2024年,细杉村从1200亩有机茶转换试点到4800亩有机茶种植基地;从茶叶市场不规范、农残超标到通过北京权威机构500多项农残检测;从产值万元到突破亿元;从2家小作坊到1家规上企业、11家茶叶加工厂;从鲜叶收购价每公斤10元至20元到每公斤80元至160元。一个个数字的更迭跳动见证了细杉村茶叶的十年蝶变。

  “时间已经给出答案,有机转换的路子是正确的。现在,茶农再也不用担心茶叶卖不出去、卖不上好价了。”细杉村党支部书记张传波说。

  “过去椪柑烂在地里没人收,现在游客上门抢着摘。”3月27日,铁炉白族乡碉堡村种植大户朱佰仲正在果园里进行保花保果作业。去年,他家10亩优质椪柑销售超1万公斤,增收5万余元。

  碉堡村平均海拔400米,气候温暖,光照充足,昼夜温差大,种出的椪柑滋味甘甜、水分饱满。在周边地区,该村的椪柑有口皆碑。

  “碉堡椪柑品质好,具有市场竞争力。我们为什么不发挥优势,把椪柑产业好好发展一下?”时任碉堡村主任的游旗红说。

  说干就干。碉堡村联合恩施州卫健委驻村工作队引入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为村民提供种苗、技术、销售等一条龙服务,解决了村民在种植、养护、销售等方面的难题。

  新种柑橘每株补1元,改造老果园每亩补500元自2018年起,一系列奖补政策落地,3.3万株新苗在碉堡村的山坡上扎根。

  为了打响“铁炉椪柑”的名号,铁炉白族乡多次举办柑橘文化节,并联合企业、网络达人助力椪柑销售。去年1月,网络红人“谷哥”徐志新走进铁炉白族乡,现场直播推介鹤峰的优质农特产品,直播间累计观看人数超400万人次,long8平台使用教程带动碉堡椪柑等特色农产品销售金额达150万元。

  “如今,我们的椪柑远销重庆、武汉、长沙等城市,深受消费者的喜爱。”碉堡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新林说。

  3月25日,走进铁炉白族乡三旺村,油菜如金色海浪翻涌。“现在是油菜,秋天就是水稻。稻油轮作让每亩地多挣2000元。”三旺村村民向彩兰说。

  这个曾因劳动力外流导致70%耕地撂荒的边远村落,近年来,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、党员认领“责任田”、农户参与决策和种植,走出了一条绿色增值路。

  2023年下旬,村干部走家串户,和村民反复商讨村庄的未来发展方向。经过讨论研究,村民一致认为发展有机水稻最契合村内土地特质。于是,三旺村采用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经营模式,流转村内50余亩优质分散土地进行平整重塑,完善灌溉排水系统,提升农田肥力,发展有机水稻。

  此外,12名党员主动请缨,认领“责任田”,带动亲戚朋友投身农田改造与管理,先后整合150余亩零散耕地进行“旱改水”。

  地里种上了稻米,新思路在“四议两公开”中又迸发了出来。为了让村民参与决策,重大事项需经党员提议、社员商议、支部审议、村民代表大会决议,执行过程公开、结果公开。

  2024年,村民议事会提出“稻油轮作”模式。经过引水灌溉技术可行性论证后,仅用两个月时间,三旺村就完成了全域种植规划,填补了土地空窗期,实现“一田双收”。

  “这种轮作模式不仅解决了土地季节性闲置的问题,还改善了土壤结构,减少病虫害发生。”罗家岗水稻种业合作社负责人刘超介绍,轮作基地坚持“生态有机”种植理念,只施农家肥,不打农药。普通大米售价每公斤6元,“三旺米”能卖到每公斤18元,加上“三旺油”的收益,综合收入十分可观。

  如今,三旺村通过村企共建、稻油轮作,150亩撂荒地变身致富田,实现土地亩产值破万元,先后带动30余人就近就业,100余户稳定增收,人均增收超过3000元。2024年,合作社产出有机稻谷1.45万公斤、油菜籽1.2万公斤,综合产值26万元,实现了村集体产业一地多用、产业增效、集体增收。

  从细杉村的茶香四溢,到碉堡村的柑橘满枝,再到三旺村的稻浪千重铁炉白族乡“一村一品”各具特色。如今,全乡11个村落正沿着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稳,10家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正发展壮大,11个村企结对项目落地开花。

售前咨询:0760-2332 0168  
售后客服:400  830  7686



1998~2024,今科26年专注于企业信息化服务

立 即 注 册 / 咨 询
上 线 您 的 网 站